《伦敦新闻画报》:让英国人惊呆的大清国7件奇葩事

创刊于1842年5月14日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以图像为主要特色来报道新闻的周刊,其影响力遍及欧美亚等许多国家。它的图片收藏堪称是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插图版画和老照片宝库,其内容包括了从1842年至1970年的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56年开始,该刊开始往中国派遣特约画家兼记者。从那时起,凡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该刊特派画家兼记者的现场目击报道和发回英国的大量图片、文字。除此之外,那些来华的特约画家兼记者还特别关注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英国国内读者对于中国的好奇心,也是为了试图沟通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这里选取几则该刊160年前报道的英国人眼中大清国的一些奇葩事,图片和文字都是原汁原味的。
1、用作战争赔款的银元和金山

中国的贡金进入英国铸币局
《伦敦新闻画报》 1843年3月11日
中国人的贡金
我们这星期所承担的愉快任务就是不仅用言语,而且用图画来表现最近《南京条约》中所规定作为战争赔款的中方银两安全到达英国铸币局的情景。我们的版画表现那些马车在英国皇家第六步兵团的护送下,载着昂贵的货物,缓慢地进入铸币局的情景。这个步兵团(并非像日报上所说的是第六十步兵团)在这批财宝从南安普敦火车站卸下时担任了警戒任务,并且很高兴地负起了将它们护送到目的地的职责,它们注定要在那儿熔化,而且被铸造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钱币。那钱币上面还会压印上英国君主的形象,然后在一个跟把它们从大地母亲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大相径庭的民族中间流通。

银锭是一个大约三四英寸宽的银块,并被铸成了坩埚的样子,就像右面插图所示那样。在银锭的中间有汉字的印记,我们在图中提供了汉字的样本,以表现汉字的特点。这些象形文字之所以有趣,还因为它们跟最近刚刚缔结的中英《南京条约》上的文字十分相似。
中国的大洋只是很粗糙的银元,大致呈圆形,上面没有压印的图案,只有那些经手过的商人在那上面留下的印记。每一个曾经拥有它们的生意人都会在那上面盖上他们的印记。这样,一块流通很久的银元上往往盖满了以前各位拥有者的印章或签名。

银锭的纯度特别高,这种品质跟它们是由著名的金山岛上的银矿所生产的矿石炼取的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个地方我们也在此附了一张插图,因为人们现在对于这个地方抱有高度的兴趣。在它那些古老矿井的最深处,人们正在全力以赴地搜寻这种贵金属,以支付给英国的战争赔款。
2、毒品交易和大烟馆

《伦敦新闻画报1843年7月8日
鸦片贸易
毒品的交易是由在广州岸上的鸦片代理商操作的,先付货款,然后派一条或数条“快蟹爬龙船”前往伶仃洋的商船,通报购买鸦片的数量。这是一种用很多只桨来驱动的船,顺风时船上还会升起一块用藤条和竹片编织成的帆。缉私官船时刻都在戒备着,或假装如此。但是走私鸦片的人都是一帮胆大妄为者,且武器精良,所以并不把官兵们放在眼里。虽然双方也时常有冲突(通常是装门面的假冲突),但是对于走私鸦片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因为那些水师官兵们和每一位海关雇员通过鸦片交易所赚到的钱要远比制止走私多得多。实际上,那些缉私船所夹带的鸦片不会少于那些专门走私鸦片的船。本文插图表现伶仃洋上的一艘鸦片快船,其前帆逆风而长,以便能停船卸货,鸦片快船附近有一条有许多桨手划的走私船,远处还有一条缉私的兵船。

大清帝国内每一个城市的鸦片馆数量就像英国的豪华小酒店那么多。店门口的一张竹屏风就像是一颗定心丸,告诉瘾君子们他们可以在这儿过足鸦片瘾。在鸦片馆里你可以遇到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他们全来这儿追求那种醉生梦死的感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们。最终鸦片问题成为了一个如此巨大的麻烦,以致因违背伦理,或者说未让政府从中得到好处而引起清廷当局反感,并促使其采取决断的行动——没收了20,882箱鸦片。
3、钦差大臣的排场

《伦敦新闻画报》
1846年2月7日
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在香港
香港的维多利亚城曾因英国当局接待清朝的钦差大臣耆英而成为了一个举行盛大庆典的喜庆场所。关于这次访问盛景的具体细节描写曾经占据了香港官方喉舌《中国邮报》上五个专栏的篇幅。本报的篇幅有限,所以只能从《中国邮报》上摘取一些主要的细节报道:
(1843年6月)20号星期四日落时分,“雌狐号”轮船载着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及其随从徐徐驶进了维多利亚港口。在船上的陪同人员有香港主要行政长官凯恩少校阁下、贸易专员秘书A.W.埃尔姆斯利先生以及代表英国政府专程去广州迎接钦差大臣的郭实腊牧师。成群结队的中国人在港口等待着钦差大臣的到来,以便目睹钦差大臣下船登岸,接受英国特命全权公使的欢迎。
当轮船在码头靠岸时,中国人的乐队“突然发出了一阵尖锐刺耳的噪音”。耆英从轮船的阶梯走下到地面时,岸上燃放了三个巨大的爆竹。等耆英在他的轿子里坐下之后,有一位随从用掸子掸去了他的大靴子上的灰尘,接着由英国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组成的一个前呼后拥的随从行列便开始上路了,其气势蔚为壮观。在人群的最前面是一个由中国人所组成的乐队,演奏出类似于《克劳诺霍顿索洛戈斯》的“粗鄙音乐”。紧接着是一群挥舞小旗帜的小男孩们。
你也许会认为在这个随从行列中的代表性人物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些人物完全是从现实生活中如实记录下来的,唯一不能够确定的是准确的人数。钦差大臣在访问香港时,身边的随从至少有209个,整个随从行列长达0.25英里。”
4、世博会上英国女王接见了一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女人的小脚

《伦敦新闻画报》
1851年8月23日
到奥斯本宫做客的中国家庭
上周一,最近刚从广州搭乘英国船只“皮尔女士号”直接来到英国的一个中国家庭,应女王的特别邀请,由菲普斯中校护送到了怀特岛上的奥斯本宫来觐见维多利亚女王陛下。这个家庭包括一个名叫钟阿泰(Chung-Atai)的绅士、他的两位妻妾、他的小姨子以及一位中国女仆。那三位女士都拥有作为中华帝国上流社会女性标志的小脚。
按照女王陛下的意愿,在11点半的时候前往奥斯本宫。女王、艾伯特亲王殿下以及皇族下一代的所有成员,都在国宾接待室里欢迎这个中国家庭的到来。中国客人们是由华茂公司的少东家哈蒙德先生介绍给女王陛下和其他皇族成员的。钟阿泰先生的小妾有幸为女王表演了歌咏节目,多才多艺的女王自然很想聆听这位天朝女子的独特表演。钟阿泰的正妻则向女王赠送了一张由比尔德先生用达盖尔银版法为这个有趣家庭所拍摄的全家福照片。那位小妾还送给公主一双非常漂亮的绣花鞋,那是她自己用金线刺绣,并按自己脚的大小(长2.25英寸,宽1英寸)缝制的。这两件礼物都被女王一家非常客气地接受了。以和蔼可亲而闻名遐迩的艾伯特亲王殿下认为这个中国家庭可能会对从中国引进的众多植物和花卉感兴趣,所以便领着客人来到国宾接待室旁边的花园里,带他们参观那儿的花坛和花圃。女王陛下和她的孩子们则看着那些女士们无助而不雅的走路姿势而捂着嘴笑。因缠足而引起的脚变形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步行能力,只要走一小段路就会气喘吁吁。
他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参观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周六他们已经达成了这个心愿。由于女眷们都缠小脚(她们的鞋底只有1.5平方英寸大)这一令人无奈的特点,她们显然不适合去挤世博会的人群。一个更为妥善的办法就是让她们趁上午为残疾人安排的专场去参观。所以他们便穿上了本国生产的漂亮刺绣绸缎衣服,坐在巴斯的轿椅里,被人抬着去水晶宫里转了一圈。他们对于自己所看到的每一件物品都感到非常喜悦和惊奇。他们也受到了世博会管理委员会一位执行董事的殷勤接待,后者全程陪伴他们在水晶宫里参观。
5、令人称奇的杂技——飞刀

《伦敦新闻画报》
1854年4月7日
德鲁里巷剧院
在本报上一期中,我们注意到了在德鲁里巷剧院有一个中国杂技剧团。在这个杂技剧团来欧洲之前,有些横跨大西洋的杂志里就有一些预告,其独特的风格使我们对于这种奇异的新剧种有了一点思想准备。
我们现在把最令人吃惊的节目,即所谓的“飞刀”,绘制成版画刊印出来。有一位杂技演员站在一块门板的前面,而另一位杂技演员向他投掷尖锐的匕首,后者穿透了接近他耳朵、喉咙、头颅、双手和手指间的空隙处的木板。投掷者的动作轻松而又稳健,百发百中,而其击中目标的惊险程度则足以激发观众最大限度的惊愕。用上面的插图来表现这个异乎寻常的表演节目,其效果要远胜过任何形式的口头或笔头描述。
6、中国人的订婚仪式

《伦敦新闻画报》
1857年2月14日
广州城墙之内的街道
根据本报中国画家的速写,我们绘制了一张表现中国婚礼仪式的版画插图。桌子上摆着写有新郎新娘姓名的木牌。那上面还站着一对鸽子作为象征性的礼仪侍从。
早婚在中国受到鼓励。在官员和富人的家庭里,男子的结婚年龄为16至20岁,女子则为12至14岁。而贫穷人家只要能挣到娶老婆和办婚礼所需的钱,就会尽早地结婚。偶尔,穷人家会到附近的孤儿院去找一个小姑娘,带她回家做童养媳,使她受些调教,等到自家的儿子长到一定年龄时就成婚。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勤俭和谨慎的特点。首先,它省下了买老婆所需要的钱。第二,这个小姑娘受到了未来婆婆的调教,因而也会养成婆婆勤俭持家的所有习惯。第三,也是最后一点,假如这个小姑娘脾气不好,手脚不勤快,或是对未来的丈夫和公公、婆婆不恭敬的话,她很快就会被打发回去,从而避免了结婚后因表现不好要把老婆送回娘家的一系列麻烦事。
结婚之前,男女双方往往是从未见过面的,整个过程都是由亲戚或媒婆来操办的。媒人都是年老的妇女,她们会用最动听的词语来描绘女方的容貌,或是恰恰相反,全凭对方送给她们的礼物多寡而定。正如我们时兴送女子的肖像画那样,中国人结婚前也有类似的习俗,但它是非常奇怪的。由于男方不能见女方,于是人们便把她的鞋子送到了男方手里,以便他能判断她那些跛足的大小——小脚是中国女人完美的最高境界。
女儿们在中国是没有财产的,但未婚夫可以同意给她一定数目的财产,通常是给新娘衣服和首饰。这笔钱的数目大小是按双方的社会地位而定的。官员通常会给妻子6,000两银子(1两银子值6先令4便士),新娘往往是从门当户对的家庭中挑选的。
中下阶层送新娘父母的礼物,在我们这些“蛮夷”的眼里显得有些滑稽可笑:肥猪、干鱼、家禽、成箱的茶叶、糖果和果脯等没有浪漫色彩的物品。这些礼物的质量和数量是在一开始谈婚论嫁时就已经说定了的。
7、酷刑



《伦敦新闻画报》
1857年4月4日
中国的刑罚
大清律法长达1,557个条款,以野蛮著称。总的来说,中国的刑罚极为残酷,并且与相应的罪行根本就不成比例:只要出一丁点的差错,一位官员就会被贬职、放逐,甚至被剥夺所有的财产。我们在此附上三张有关中国刑罚的版画插图,它们是从一系列绘制精美的彩色图画中挑选出来的。这些绘制在卷烟纸上并被装订成一个小型对开本的图画是一名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从广州带回的。书中所画的有些刑罚令人极为厌恶,而且过于残酷和野蛮,使得我们无法进行复制。我们所选的这些画,将能使人感受一下这些酷刑,它们令《大清律例》至今仍然成为中国人的一种耻辱。
第一张插图表现一位犯人被人用铁链牵着前往刑场。犯人的颈脖后面和头部上方插着一块扁平的木板条,上面书有描述他罪行的汉字。然而我们很难猜出他犯罪的性质,因为《大清律例》上死罪的条目实在是太多了。
第二张插图表现的是处死罪犯的一种手法,即一种使用铁环的绞刑,中国人最近才采用这种刑罚,部分是为了试行假释许可的实验。这种刑罚极其残忍。在这一张插图中,人们可以看到犯人被捆在一个十字架上,刽子手用一根杠杆逐渐绞紧套在犯人脖子上的铁环,直到他眼、鼻、耳、嘴等六窍流血而死。
最后一张插图表现犯人的头颅被装在笼子里示众。而作为这种刑罚的极致,天朝当局竟会出于“仁慈”的考虑,将犯人的孩子带来看他们已故父亲被砍下来的头颅,以让他们在伦理道德上吸取教训。
在铁环绞刑和头颅示众这两张画之间,原本还有一张表现砍头和开膛破肚的画,但因过于恐怖,不能在此发表。

欢迎转载趣闻堂的文章,请注明出处:趣闻堂 (quwentang.com)
相关推荐
趣闻随便看
摄影师和座头鲸趣味同游
阅读(10)
还没适应手机砍掉3.5mm耳机
阅读(11)
全球奇葩Top5:让鳄鱼咬一
阅读(4)
洗手很费水,换用空气洗
阅读(1)
人类换头术能否成功?这
阅读(9)
中国夫妻最缺什么?说得
阅读(9)
神奇!盘点地球上五种没
阅读(8)
想生双胞胎也有技巧的?
阅读(10)
生活中的7件小事让你错失
阅读(7)
虐死单身汉“春天到了,
阅读(7)
7天热门
童话变真实?沉睡500年的
阅读(178)
四大超时空悬案
阅读(155)
不可思议的“神秘地带”
阅读(78)
特别推荐
UFO再次靠近国际空间站,
阅读(8)
震惊科学界!阿根廷惊现
阅读(4)
15个让你大开眼界的水果切
阅读(6)
惊讶!17岁少年心跳停了
阅读(10)
万圣节装扮最大赢家是孕
阅读(1)
比百慕大更真实的存在!
阅读(4)
牙医帮你纠正7个错误刷牙
阅读(4)
当科技和舞蹈结合在一起
阅读(2)
9个改变自己的细节
阅读(7)
脱口秀主持人台上被殴打
阅读(6)
他醉酒照被传到网上后,
阅读(15)
这女子每年花费1.15万英镑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