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立佛”藏深山 无颈无脚“身世”成谜(3)

分享到:
 
    最明显的有五大特征,正如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员胡文和先生所说:大佛一是没有唐代佛像头部的高肉髻,水滴状的耳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耳垂肩,这尊佛像是典型的招风耳。二是它的肩上没有哲那环和搭钩。三是颈上没有三道颈线,一个头像直接放在肩上。四是戴手镯。因为按照佛教的仪轨,佛像是不戴手镯的,只有菩萨才戴有手镯。因此,专家们推断,造像者大概是想作为他的一种想法,把这个观音菩萨的手镯移到了大佛手腕上,这倒也是一个创造。另外,腰上系一短裙,犹如妇女做饭时的围裙一般。
 
    综合上述,一些专家认为龙华立佛显得不伦不类,从整体上来说,它是一尊释迦牟尼或者接引佛,但细细一看,既不像佛像,也不像菩萨。不过正因为这样,他才具有世界唯一性。
 
    初步分析,这尊佛像可能与少数民族有关,或者说它在向我们暗示什么。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历史上这种事情并不鲜见,把佛像或者菩萨视为某人的化身,再把自己塑造在另一个地方,这就是文物学上所说的供养人。但是,因为此佛像还未完工,所以供养人自己栖身的地方自然还未来得及雕凿,便与佛像同时留下千古之谜。
 
    龙华镇,自古以来的军事重镇
 
    宜宾市屏山县龙华镇,自古以来是一个军事重镇,更是彝汉两族在川的争夺地。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亲率大军由此必经之地开进凉山(这里离凉山雷波县、马边县很近),渡金沙江入云南。后来,诸葛亮又率大军南征孟获,在戎城一箭退南蛮于凉山。
 
    龙华人的先祖,就是蜀汉降服孟获后一支留守或被遗弃的军队将士。
 
    地方志载,明代朝廷在龙华设驿,为马湖府要冲。清初在龙华设守备(正五品武官),雍正年改为都司(正四品武官),咸丰元年(1851年)在此设平安营,建都司衙门,屯驻军士,修建城墙和城门。至今,古镇尚保留有两座寨门。这些不断加强武装力量的举措,也将大量来自成都的官兵带至龙华镇,后来,甚至在语言上也慢慢成了这个地域的主导人群。我们发现,今天龙华镇居民的口音与周边川南人迥异,听起来竟有几分成都腔。
 
    镇上,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禹王宫尚保存完好,主殿台基两侧的七幅高浮雕栩栩如生,“赵匡胤洗马救驾”、“三英战吕布”、“长板坡”等,向世人讲诉着那一段段金戈铁马的往事。
 
    古时龙华镇是一个有名的驿站和老码头,千百年来,骑马坐轿、肩挑背驮和撑船装货之人络绎不绝,他们车马舟船劳顿之时,便能看到镇上飘扬着一个大大的“酒”字,大伙迫不及待步入酒家,打个“寡单碗”,一口喝下。少许,四肢和软,精神大振。
 
    镇上有一座廊桥,旧时名靖虹桥,修建于光绪辛丑年,当地人称为凉桥。桥长约40米,宽约5米。这座横跨在小龙溪上的桥,貌似贵州侗乡式样,廊梁上悬挂着“虹贯霞蔚”“物华天宝”“赤虹贯日”“清风明月”匾额,为这个著名的古驿站、古码头平添了不少诗意。 
 

欢迎转载趣闻堂的文章,请注明出处:趣闻堂 (quwentang.com)

分享到
表个态吧 点个赞 ()